再次進入低加波利 1

離開安曼往北上路約50公里,不消一小時,就到達一個聞名世界的古城的廢墟--格拉森(路 8:26 Gerasa),[1] 此城今天的名稱為渣華殊(Jarash,本文以古代的名「格拉森」作為稱謂。)在這段路程給我回想幾千年前的歷史。沿路北上,這正是昔日亞伯拉罕和羅得從米索不達米亞到迦南的必經之路的相反方向。安坐在旅遊車上,我細味兩邊風光,也是舊約時的王道上--基列的乳香、河東的高地;不過,也是以色列人進迦南與巴珊王噩和亞摩利王西宏戰場所在地之一。數千年來,它讓歷史寫下無數以血與淚所編織的故事;得勝與敗亡,哀鳴的悲歌與雄壯的凱歌。格拉森曾擁有一個很美麗的名稱--金河上的安提阿哥 (Antioch on the Chrysorrhoas[gk.]/Golden River)。這正因有一道泉水流經這城,陽光反照下,閃出耀眼的金光,所以被稱為金河上的城;另一方面,希臘西流基王朝的安提阿哥四世曾把這小村落變成王朝重要據點之一,所以她的名稱又被冠上安提阿哥的城市。這個據點,正是這位野心很大的統治者,向外發動侵略的根據地。真想不到,我將到的希羅古城 (Graeco-Roman City) 在兩約之間曾是希臘西流基王朝中「臭名遠播」的安提阿哥四世(即 Antiochus Epiphanes),向猶太人發動可怕殺害的基地之—。[2] 外邦人選民的逼迫,不會叫猶太人倒下來,猶太人一向就以堅忍見稱,愈厲害的攻擊,他們就愈頑強的抵抗,一顆為見證民族貞潔的心志叫這群猶太人以血和淚對抗這些未受割禮者的侵略,但卻使以色列照耀出歷史上馬加比革命的光輝。革命後馬加比家族的後裔獨立地統治猶太人約一個世紀,建立了哈斯摩利王朝 (135-37 BC),[3] 直到羅馬人終止了這王朝,大衛王朝後僅有的餘光再一次熄滅。同時,也為猶太人歷史輝煌的凱歌畫上休止符。

往格拉森路上的回想

我再向窗外觀看,看不到烽火與血光,只見明媚的風光,在陽光的反照下,顯出大自然的美與和諧--金黃的遍野,點綴著翠綠婆娑的樹影,襯托著蔚藍的天空。這幅柔和、美麗的景致,讓我想起十九世紀法國「自然主義」的農民畫家米勒(Millet, 1814-1875)以聖經《路得記》為背景的「拾穗圖」。[4] 事實上,聖經中太多故事是在大自然美景下發生的,有美麗的、有令人回味的、也有令人不忍睹的。從摩西到新約時代,這片地土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刻,我更嚮往和平。和平就如春日太陽,讓人帶著無限生機的希望。歷史的回顧,叫人有深切的反省,人一點的貪婪和自私,往往就成為千千萬萬的生命倒下來。同樣,在生命中,我們的心只有一點被魔鬼牢籠,可以成為自己、自己的家人,或者更多的人深受的痛。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發出。 (箴言4:23)

坐在車子上,我再一次回想主在這片土地的歷史。雖然低加波利和格拉森在聖經中不是一些重要的地方,但是,典型希羅城市的研究有助我們更明白新約聖經的世界。羅馬人到達了,同時也為格拉森開展新的一頁。從一個寂靜的小村,一下子就變成繁華的城市,商業和農務隨人口發展而不斷上升,財富帶給人民更響往美化此城,他們又把這城建立得更有希羅文化的形像,要的就是大力地再三宣傳和鞏固此城的聲譽。在第一世紀,她成為一個著名及典型的希羅文化特色的大城。[5] 在新約時代,她是拿巴提人主要的貿易城市。拿巴提人 (Nabataeans) 也將他們敬奉的農神Dushares帶來,[6] 對於一個文化交流的格拉森,自然無任歡迎。耶穌在世的時代,格拉森在東方是著名崇拜多偶像的城市,難怪當耶穌在格拉森、加大拉等低加波利城市施行拯救和工作時,這地方的人不喜歡祂。在整整三百多年的羅馬帝國時期,格拉森在東方,在商業上、宗教上等有著顯赫的地位。主後第四世紀,羅馬王帝君士坦丁頒佈「米蘭諭令」,[7] 這個繁華的城市自然成為傳福音的據點之一。歷數記載,最早期格拉森教會的監督均是這城的市議員,在第五至第七世紀,不下13間已知名的教會在這城被建立起來。在往後的日子,此城中大部份是基督徒,甚至531AD,基督徒認為猶太人殺害耶穌,所以對他們進行逼迫,逼令猶太人離開此城。但考古的發現卻告訴我們,不少基督教堂內部滿有外邦偶像崇拜的特色。635AD,伊斯蘭勢力開始在中東一帶地區擴張,格拉森的基督教色彩漸漸退色,或許這說明,圖有宗教的外表,卻沒有把真理扎根深,這是一個必然的結局。747AD一場世紀地震,全城倒塌,自此格拉森在歷史上就被歸於寂靜,其後千多年的歷史,就只有零星落朔的記錄吧!
2016-10-28 09.20.14
待續…
 
[1]格拉森(Gerasa,今天稱為Jerash)和加大拉(Gadara,今天稱為Umm Qais)是兩個不同的城市,她們都是低加波利(十城區,Greco-Roman federation)的城市,兩個城市相距很近。
[2]參但以理書十一章28-39節;而更詳盡的記載,可閱《馬加比書上》1-6章(次經其中一卷書)。
[3]馬加比,意「大捶」;是對這次對抗希臘的革命的領袖猶大的稱謂。而後來他的繼任人建立起哈斯摩尼王朝,而哈斯摩尼是猶大家族一位被人尊重的先祖。
[4]米勒的作品中,有以聖經故事為題材、「拾穗圖」就是其中之一。以《路得記》中路得到波阿斯的麥田拾穗為主題,彎腰扑向大地的路得,將掉在地裡的麥子一粒粒拾起,放到黑布圍腰裡面:另外兩位婦人則用目光在大地上尋找著,就像尋找著僅餘的,作為生活的必需品。
[5]希羅城市,始於亞歷山大大帝對外戰爭和擴張時的文化侵略策略。淺言之,他每征服一城市,必然把那城重建成有希臘特色的城市--包括廣場,作為希臘哲學思想、政治討論的交流地;駐城的希臘神廟和各希臘神廟、文化藝術表演的劇院等。後來,羅馬人取代希臘成為中東霸主,他們沒有放棄希臘化的影響,因為希臘文化已經根深了幾百年,羅馬人在希臘化的基礎上建立羅馬的色彩,例如:為希臘的神祗配上羅馬的名稱、把羅馬人喜歡的血腥節目加插入劇院內表演、加建賽馬車場作為高舉羅馬人好勝的精神、建立羅馬衛神的神廟和後期的該撒神廟等。
[6]Dushares是阿拉伯土著的神祗,而拿巴提人的祖先就是阿拉伯人的先祖以實瑪利的長子尼拜約。(創25:13)
[7]康士坦丁接納基督教,至於原因何在,在此不談。正因他接納基督教,所以就宣告「米蘭諭令」,容許基督教在羅馬帝國中,成為合法的宗教,結果基督教從昔日被人討厭,以致到當時被人看重。
 
筆者:黎錫華牧師,牧職神學院講師


Existing Users Log In
   
會員註冊重置密碼
會員登入

按下「註冊」鍵,表示同意福音證主協會及關聯機構向本人發放最新通訊。相關 私隱政策 供參考。
會員登入
HK$ - HK$
產品總數量:0
合計:HK$0
沒有相關產品
立即結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