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古代摩押的重鎮——米底巴 1
置身在約旦,使人不其然想起聖經的世界,特別是舊約的故事。
在安曼稍作停留,就正式開始「聖地之旅」的考察。在約旦兩天的行程中,最主要的的研究地點,要算是米底巴旁的尼波山 (Mt. Nebo),玫瑰紅城皮特拉(Petra) 和加大拉的杰拉西 (Jerash)。
- 米底巴旁的尼波山 – 神忠心僕人摩西遠眺迦南全地
- 玫瑰紅城皮特拉 – 以東首部,和後來拿巴天人 (Nabataean) 的首府,也是《國家地理雜誌》選為50個必到的旅遊地點,或10個古文明必到的地方
- 加大拉的杰拉西 – 發掘至今,最為完整的一座希羅城市,她也啟示福音傳播要面對何等的挑戰
米底巴的今昔
離開首都安曼,向西南方走,車路稍微斜上,沿路兩旁忽隱忽現零星落朔的小村屋。這些小村落寂靜地躺臥在半黃、半綠床鋪上。偶然,看到一些小牧童,拿著小竿,趕著羊群,仿似一個小爸爸帶著孩子們,在這片沙地上找那可吃的食物 – 小草兒。車子向著米底巴直往,羊群也在視野上慢慢消失了,相信那些小牧人必會好好照顧這些羊兒,因為這是中東牧人的特點,牧人認識他的羊,羊兒也認得牧人的聲音。經過半小時的車程,車子從零星落朔的小村落進入了較多房子的小鎮,這正告訴我們,正進入這個千年古城「米底巴」了。
「千年古城」!米底巴,這個名字,千年不變。現代的米底巴城建築在羅馬、拜占庭時代的廢墟之上,這些廢墟上也有不少保持著當時主要的裝飾——馬賽克(mosaic,即「鑲嵌畫」,當由最著名的,就是最早期的巴勒斯坦地圖)。在這些羅馬、拜占庭時代廢墟之下的,就必然是古代摩押已倒塌的城鎮——米底巴。
我肚子有點餓,但當地的導遊說,要先進入約旦第一個景點後,才進午餐。這時意志與感覺出現了一丁點兒的鬥爭,肚子說:「進食吧!」意志卻說:「你來聖地就是為了吃?」記得神學院的老院長那一句話:「一生人必須到聖地走一趟。」我的心裡也作這樣回應。「要吃,隨時可以,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既然進入了聖地,就好好細味屬靈的筵席吧!「米底巴」就是我第一道聖地靈筵的「菜色」。
從摩押時代直到今天,仍是這個美麗的名字,[1] 然而今天的市容卻不甚整齊,不少的街道被掘起,但不知何故,沒有工人,也沒有甚麼工程指示,當然也不知道這回破爛的樣子要待何時。或許,這給我們說明,昔日的她也常時這個樣子,今天的她只是告訴我們一點有關她的歷史。約旦中部的米底巴何等寂靜,今天的她已不復當年的威武了,當日的摩押人在這個邊防重鎮譜寫出多少戰爭的凱歌,也奏出多少戰敗的哀歌。[2] 如果沒有讀聖經,只從今天的經驗,真的很難想像這個小鎮正是昔日摩押的邊防重鎮。
今天,這個小鎮最繁華的地點,要算是發現最早期馬賽克地圖的希臘東正教堂前的一條街道。這條街道有幾間食肆與旅遊商店,但都是極小規模的,閒來街上只有十多個包著紅白或黑白頭巾的約旦阿拉伯人。或許不是因為這極有研究價值的馬賽克地圖被發現,這裡更是寧靜。然而,我更愛這種悠閒與寧靜,三千多年來,不少的戰爭在這裡發生,不少無辜在這裡被埋,不少的血與淚在這裡作見證--貧窮中的平安,遠勝光輝中的戰亂。
她為我們繼續勾起聖經的故事。早在出埃及時代,當以色列人打敗希實本王西宏時,摩西就把這地給了流便支派。(書 13:9-16)大衛時代,以色列人與亞捫人爭戰時,亞捫人雇用的敘利亞軍隊正是在米底巴安營,但最後仍被大衛的將軍約押所勝。(代上19:7,14-15)除了聖經記載外,猶太人歷史中,也有不少與米底巴有關的事蹟,特別在馬加比革命時。[3] 在古代的記錄中,每次提及米底巴,總是與戰爭拉上關係的。時代巨輪的滾動,同樣地,把這個常與戰爭為伴的城市滾離血與死亡中,今天的她為我們展示著教會歷史的遺蹟。這些遺蹟,特別是鑲嵌畫,使我們想到救主如何進到人的心裡頭。他們以鑲嵌畫表達心靈深處對福音和信仰最強烈的信息,這些信息在當日成為世代的宣告,今天,這些馬賽克畫何嘗不是告訴我們福音的能力。[4]
「大家向前望,看到一間教堂嗎!」在茂密的樹叢頂,隱約看到一個以十字架作裝飾的房頂,這房頂中懸空掛著四個大小不一的銅鐘。不錯這就是米底巴地圖所在的教堂——聖喬治希臘東方正統教堂 (Greek-Orthodox Church of St. George) 。
[1] 米底巴,字義為「安靜的水」。米底巴在乾燥的地方,但多年均有人居住,她的名字正告訢我們原因的所在,這城是建築在地下水層之上。
[2] 聖經中首次出現這個名字是在民數記21章30節。這節聖經是以色列入勝利的歌,描述她與底本和希實本聯合的重要,暗示她們是摩押人聯防的重鎮。
[3] 在此不多提,如有興趣者可參《次經》的《馬加比一書》9:35-42和約瑟夫的《猶太古史》13:9.1。
[4] 有不少學者專研馬賽克畫與信仰、神學、當代教會歷史等關係的研究。
待續……
筆者:黎錫華牧師,牧職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