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古代摩押的重鎮——米底巴 2
米底巴的馬賽克地圖(The Madaba Mosaic Map)
馬賽克畫不單是極高的藝術裝飾,它的本身也同時是一個信息。馬賽克畫作為拜占庭時代教會的記號之一,自有它的獨特意義。首先,它把當時信徒心中的信息和意念,以大量不同顏色的小石塊作為材料,鑲嵌出不同圖畫和希臘文字,以表達當時教會信仰的宣告,整幅馬賽克圖畫就表達一個核心主題;其二,鑲嵌的行動本身就是一個信息,從圖案構思到整幅圖畫完成,用了何等的心思、何等大量的人手,準備不同顏色的小石塊,花上幾百、幾千,甚至過萬工時,才可以完成一幅。所以每一幅馬賽克圖畫的大小、圖案和精細,都或多或少表達當中信息的重要程度,要藉馬賽克留給更遠未來世代的信徒知道。
這個小小城鎮米底巴,直到如今,至少有14間教堂被發掘出來,每一間教堂的遺蹟都有馬賽克的圖畫,也有人說:「米底巴,馬賽克之城。(Madaba, a city of mosaic)」。聖喬治教堂內的巴勒斯坦地圖是少有的,馬賽克畫很少以地圖來表達信息的。究竟地圖所表達的甚麼意思呢?
昔日,約書亞製圖為以色列十二支派抽籤分地;以西結先知畫圍城圖,作以色列家被困之兆;……相信保羅也製不少地圖,以示他宣教的行蹤。同樣地,不少的侵略者也製作地圖,為的就是策劃他們野心的攻佔。究竟米底巴這幅地圖又有何作用呢?它又如何被發現呢?
這幅地圖被公諸於世,要追溯1884年了。當年一位僧侶寫信給耶路撒冷東正教主教,論及這幅奇妙馬賽克的發現,那位主教一直無動於衷,直到他的的繼任者爵華西蒙主教 (Patriarch Gerasimos)派了一位建築師到米底巴,為這幅馬賽克建了一間新的教堂,新教堂就以這幅已有1,400多年的馬賽克地圖為地面。發現之初,地圖面積約為16米長,6米闊。諷刺地,為了建築這所新教堂,地圖的大部份的面積也被毀壞,到1896年這所教堂落成,只保留原先的四分之一!因為這位建築師認為這幅馬賽克當中的圖案,彼此間是沒有關連的。自此,這幅巴勒斯坦地圖的馬賽克畫就公諸於世了,也引來不少主教與學者研究這幅地圖,並寫了不少研究文章。要為這幅被保留1,400年,及重寫1,400多年前信徒的心思。較為詳盡的研究,要算以色列學者 Avi-Yonah 所寫的 The Madaba Map (Israel Exploration Society 1954)。[5] 這幅巴勒斯坦地圖也是現存古代巴勒斯坦的唯一地圖。地圖內容是拜占庭時代的巴勒斯坦和鄰近的國家。圖的中央正是耶路撒冷城,西伸展到地中海;東至約旦的重要城邑,安曼、皮特拉等;北到腓利基的西頓港;南至埃及的亞力山大港和孟非斯等。
就考古研究,這幅地圖在主後560-565年間完成的,當時的工匠用的小石塊,主色為4種不同深淺的紅色、5-6種藍綠,另有棕、紫、黑、白、黃、灰……等為次要色調。全幅馬賽克地圖估計用了2,300,000塊小石塊,花上11,500工作小時才完成。這幅地圖說不上是馬賽克畫中的鬼斧神工,也可說是傑作了!
約旦的導遊用激光筆指指這,指指那;說這是甚麼地方,那是甚麼地方;這組希臘文字意義何在,那組圖案意義何在;……短短幾分鐘就說完這幅有千多年歷史,25平方公尺的傑作。然而他補充一句:「講解到此為止,因為還有不少的參觀者在等候要欣賞這幅千年名畫,我們要讓給他們了。現在給你們自由時間,廿分鐘後,我們在外邊集合。你們要欣賞的話,就悉隨尊便了。記住,中東午餐在等著你們享受。」
我站在這幅被紅繩圍著的馬賽克地圖旁,手裡拿著有關這地圖的資料,邊看邊細閱它的攻事。為何當時的宗教藝術家和工匠要花那麼多的精神和時間地完成這幅當代傑作呢?彷彿我也穿起一件修道士的棕色蓋頭的衣服,站在當日教堂內,指引著石匠們如何用心、用感情,並且帶著使命感,鑲嵌每一石塊。「因為這幅圖向世人宣示,當時東羅馬帝國的省份地勢,卻是耶路撒冷才是世界的中心,而非君士坦丁堡;[6] 也是向每一位受耶穌救贖感動者的指引,告訴他們同住錫安,敬拜神的『朝聖之路』,整條路的中心就是耶路撒冷,她是大君王之城,也是我們親愛救主受刑的地方。」也有人說,這幅圖也突顯尼波山的位置。我將目光轉移到地圖中尼波山的位置,看著尼波山的砌圖部份,心裡重溫摩西登上尼波山,神如何向他指示迦南應許之地。(申 34:1-3)而事實上,尼波山就在米底巴近在咫尺的地方。大豐富的信息了!我真想知道,當日的信徒們究竟想著甚麼呢:我真的相信它不是要展示高超的藝術創作,或許,真的要宣告,人要到錫安朝見主曾經歷的地方。從東西南北的人都應該到耶路撒冷,聽耶和華的教訓。(賽 2:2)
轉眼間,廿分鐘衝衝過去了。心裡很不捨得,千里迢迢,就只逗留這麼短時間,如能在這次聖地考察中,身處聖經記載的地方,無時間限制、無拘無束地默想聖經,這是何等的美。我相信這樣的感受,在未來的十數天會經常在我腦中出現——如果能逗留久一點,就好了,如果……。人的心就是太多的「如果」,回到現實,能用半小時的時間穿越千多年的時空,體會一下當時信徒的心景,也是何等寶貴,這樣實地的體驗比起在書上看歷史,來得更真實!我就是這樣帶著感恩神的心,卻滿有喜悅的心景走出這所教堂。午餐為我補充足夠的力量,就要登尼波山了!
[5] 另一篇不錯的論文是1958年由V.R. Gold 在《聖經考古》期刊 ( Biblical Archaeologist No. 3 )中的發表文童。
[6] 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即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筆者:黎錫華牧師,牧職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