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o為你解答:為何要到聖地退修?
Otto為你解答:
為何要到聖地退修?
退修之旅的行程跟其他的聖地團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這團只給教牧長執,其他信徒不用退修嗎?
6月教牧長執【聖地退修之旅】:以色列、約旦(十天聖地遊)
20170625 離開美麗的蘇黎世,今天進入德國了,更接近教會改革歷史的史蹟!第一站是康斯坦茨 Konstanz。 (閱讀全文...) read more
宗教與信仰 宗教 ~ 這個旅程參觀了許多建築物、教堂,包括伊斯蘭教、東正教、天主教、亞美尼亞教……,它們都美麗但只是建築物,但我們信的主耶穌的事蹟卻是在地底下的。 信仰 ~ 整個旅程透過鄭牧師的解說,藉這些聖經地點剖釋聖經,讓我屬靈生命再三省察、細思,祈盼未來日子能實踐主的教導。 感謝神的恩典,衷心謝謝鄭牧師的豐富屬靈分享! read more
各位聖地團友, 主內平安! 剛踏入五月份,是聖經記錄猶太人有三大節期會去耶路撒冷聖殿過節,其中一個是五旬節,五旬節源於七七節,以色列人要從尼散月18日(七日的第一日)—他們的大祭司將一捆新熟的大麥獻給神作為初熟果子的那天,數算七個星期。這一共是49天,然後他們會在第50天守七七節。 (閱讀全文...) read more
提到以色列的土產,不少人都會立刻想起申命記8:8。 那地有小麥,大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和蜜。 (閱讀全文...) read more
各位親愛團友, 主內平安! 剛於5月尾完了西班牙及葡萄牙團,另一個全新體驗及學習! 今團的主題是有關中世紀教會宗教改革前的教會現象,在混亂的世代中,人們心中的渴求是希望教會能帶給心深處的平安,所以在中世紀教會期間產生了不同修道思想。而今次行程其中一個重點是走聖雅各朝聖之路(Camino de Santiago) (閱讀全文...) read more
各位團友, 這個月,我們有新嘗試──探索波斯歷史、文化、宗教的伊朗團,不少人問,波斯也是聖地嗎?有甚麼聖經事蹟在波斯發生? (閱讀全文...) read more
20170627 艾爾福特 Erfurt 是馬丁路德讀書的地方。他父親望子成龍,給他最好的教育。他也不負父親所望,在艾爾福特大學修讀法律,成績優異。當他從學校回家(艾斯萊本 Eisleben)探親後回校途中,遇到雷雨交加,他極為驚惶,呼叫若能不死,便承諾作修士! (閱讀全文...) read more
筆者在執筆這篇文章之際,剛剛渡過了猶太新年。踏進猶太曆法的5777年,祝賀各位新年快樂! 隨著猶太新年的到來,猶太人就要準備接下來的兩個節期:九天後的「贖罪日」和十四天後的「住棚節」。 大家都應該記得利未記23章33-43節論到猶太人當守「住棚節」,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這七月十五日是住棚節,要在耶和華面前守這節七日。第一日當有聖會,什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七日內要將火祭獻給耶和華。第八日當守聖會,要將火祭獻給耶和華。這是嚴肅會,什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 (閱讀全文...) read more
各位團友, 一年了,到底中東戰爭帶給我們甚麼教訓? 有人跟熱潮,關心相關的新聞一段時間便忘記了。有人關心經濟、旅遊的發展,以及地緣政治對全球安全的影響。有人關心這場戰爭與主再來的時間。有人關心每天都有無辜生命死於戰亂下。你又關心甚麼? 有位弟兄最近到訪過以色列及巴勒斯坦,他是以個人遊的方式與太太在當地探訪朋友。按他觀察,以色列當地平民百姓生活如常,多了空襲警報外,就是遊客少得可憐,從事與旅遊相關行業的,生活擔子百上加斤。社會上支持與反對政府兩極化,難以分辨哪種聲音是主流。 至於巴勒斯坦,情況當然完全不同。尤其近乎單靠旅遊業的城市,如伯利恆,沒有遊客及朝聖者,可以說門庭冷落。至於民間對這場戰爭的看法,憤怒、哀傷、無奈,你想像到的負面情緒用詞都不足以形容。 以上,只是過度簡化的描述,現實複雜得多。然而,在這複雜現況的背後,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因素在內,這方面我在七月通訊也提過。從國際媒體看中東局勢的影像,一張張憤怒與無助的面孔,除了為這地區的和平禱告,還有甚麼呢? 多謝同工的努力,《(不)可能的復和——被仇恨蒙蔽,能見和平的曙光嗎?》快將出版。主題是冷門的、翻譯是困難的,但內容卻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 想像下,經過多年被仇恨洗禮,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成為世仇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因著福音,他們卻走在一起,推動民族復和!十一月初,我們邀得兩位作者,一位是歸主猶太人麗莎‧洛登 (Lisa Loden),另一位是巴勒斯坦人、福音派神學家薩利姆‧穆納耶 (Salim Munayer),長期在耶路撒冷推動復和工作,他們會透過視象跟我們分享「以巴信徒談(不)可能的復和」。 他們多年來已負上沉重代價,渴望真正的和平來到。如今,透過聖靈的感動、實踐經驗以及嚴謹的學術研究寫成本書,讓我們有機會從他們實踐中學習復和,機會難得,請勿錯過。 同時,請繼續記念生活在戰火中的人民、難民、軍人,他們都需要平安! Otto read more
親愛的弟兄姊妹, 我最近讀了一篇遊記,是一位九十後年青年到訪以色列後在徵文比賽獲奬的文章。作者參加了一些交流學習團,因而有機會接觸以色列不同的族群。他「驚訝」地發現,過往接觸關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資訊與他親眼見,親耳聞有很大出入。包括以色列的教育文化如何培育出眾多諾貝爾獎得主,還有自稱為阿拉伯以色列人,兩個看似不能兼容的身份在年輕人口中很自然地表達等等。 (閱讀全文...) read more
沒有相關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