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自變帶來質變
(228期《證主心》領導培訓)
◎ 池麗華 【副總幹事(拓展)】
尋夢無齡限
「如果人生是一盤生意,你會否作出投資?」1 這書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人生所追求的,不是累積財富,而是實現夢想。」環視港人,能為夢想而活的,僅屬少數,基督徒不一定在其中!
人活著,若只為了囤積活命的資產,就等於沒有活著,因為沒有好好地活—終其一生,不過營營役役,為謀生而謀生。(章伯斯)
七月五日於證主禮堂聽紀治興博士授課,原來他是在49歲退休後,才踏上圓夢之旅,一同學習的教牧均受到激勵。在令人耗盡的牧職生涯中,是否消磨了回應召命的意志?牧者又怎樣啟導群羊中的上班族,甚或銀髮族(young old)去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轉變?
紀博士結合了教育學、神學、營商學知識,推動社企創新至2.0階段(由自給自足至提高社會投資回報率),鑽研「社創神學」。在他身上,我們領略到領袖持續學習及更新能力,直接影響其帶領事工的應變和創新能力。
人生的四個玻璃球
紀博士提問:今天你感到滿足嗎?換句話說:你達成了人生目標嗎?如何活出上帝在你心中的召命?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他借用《剛好足夠》(Just Enough)一書中滿足感的四個範疇去演繹:2
1. 成就(Achievement):與其他人比較之下所超出的成果。
2. 意義(Significance):對你重視的人所帶來的正面影響。
3. 傳承(Legacy):讓你的價值觀或成果成為別人獲得成功的幫助。
4. 快樂(Happiness):為你一生、在你一生感到愉悅滿足。
作者建議這四個範疇必需要「周旋」(spiral)並「聯結」(link),使它們成為一個整體。人在每個範疇內要知所進退,故此作者提出了「剛好足夠」的概念:人生在世,要不斷修訂自己在每個範疇內的目標,務使自己可以平衡並兼顧四個範疇的需要。這仿似是在玩「拋接球」遊戲,四個範疇就像玻璃球,你要小心翼翼才不會打碎任何一個玻璃球。
這工具有助紀博士反思人生,進入自我更新之旅,再以借勢而不是造勢之力,帶動社企變革,在教會男士小組開展行山挑戰,在「難趣」中互勉同行。在紀博士身上,我看到一位持續學習更新的領袖,可以帶出不一樣的變革動力,是領袖自變帶來質變的好例子。
1 John Eckblad & David Kiel, If Your Life Were A Business, Would You Invest In It?
2 轉載自紀治興、黃大業著:《殺死你的不是轉變—人生下半場要思考的6個問題》(香港:印象文字,2014),頁52-53。蒙允許採用。
【歡迎瀏覽:228期證主心 (4.0M)】